close


最近小欣開始對我坐在馬桶上廁所的行為感到興趣,每次總是目不轉睛地望著我,還不會用言語表達的他,一聲清亮的「ㄟ~」,讓我明白了他對我這個舉止是非常的好奇。那天小欣手上剛好有一本從客廳帶來的書,他乾脆就在廁所門口席地而坐,一邊翻著書本、一邊看著我完成上廁所的程序。那種被孩子注視的感覺讓我的動作也開始窘迫,但是又叫不走他,當下真希望他爸爸可以主動過來帶他離開現場。我明白我做了不良的示範~他的大腦在無形中開始接收到了某種訊息,這是個活生生的言教無用敗給身教的場景。

小欣現在已經可以忍受暫時的看不見爸媽。關上廁所門,以前的他會在門外哭;現在的他不會了,但會在門口敲門,因為他知道我在門裡面。爲了長遠著想,以後我上廁所時都要關上門,樹立正確的榜樣才是。

最近很喜歡看蔡穎卿的專欄,讀她的文章讓我明白了在教養孩子時應有的態度,知道了自己該改善的地方在哪裡,心情也就踏實多了。當孩子越來越大,父母的工作不再只是負責餵飽、哄睡、陪伴嬉戲就好了,成長中孩子就像是個永遠吸不飽水的海綿體,於是呈現在我們身上的好與壞,都會不分輕重地全盤吸收。只是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呢?感謝孩子的誕生,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重新面對自己改革自己,當我們熱烈期待孩子的成長時,期許自己也要成為一個樂意學習成長的父母。

這是目前我覺得很重要的事。

---- 分隔線 ----

分享一篇心有戚戚焉的文章,大家就隨意看看吧...
(畢竟很多到我這來看文章的朋友都還沒遭遇到這樣的習題...純粹是我在自嗨)

蔡穎卿專欄 原文出自此處

我們遇到路走不通的時候,絕不會硬要撞牆、穿壁而過,如果不是原路折回、另尋新徑,就是設法繞過橫在眼前的障礙再繼續向前,總之,我們會想辦法。
但是生活中的親子溝通,父母卻很容易失去穿越困難的能力與耐心。我們的眼睛盯緊障礙、言語繞地而轉,完全忽略了變通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。 

上星期,在機場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,雖然話還講不清楚,卻會照顧自己的拖拉隨身小行李。
她一定愛極了那只粉紅色卡通小拖包,一有機會就抽出小把手自己拖著走。上機後,當她爸爸把小行李放在座位前,她馬上又把把手抽出,爸爸說:「不行、不要拉!」小女孩的手還是忙個不停。父女就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,孩子用無言的動作繼續探尋可能,父親則不斷地用同一句話和撥回孩子的手來制止。

因為站在旁觀的立場,所以我的角度更清楚了。

一個孩子這麼小就懂得照顧自己的東西,一定是經過一個明確的教導與示範,為什麼他的父親不能像教她拉出把手那樣,也花一點點時間教她收起把手、放好行李。

告訴孩子,行李會跟她一樣,乖乖地讓飛機載著到達目的地。看到這一幕,我不禁想,我們通常教孩子是不是習慣只教一半,另一半就直接用制止的方式來下達指令?雖然禁止是父母對孩子說話最短的距離,但是環繞在「不要」、「不准」、「不喜歡」這些話語長大的小孩,就像處在一堆障礙物的空間中生活一樣,到處碰撞,很難養出自在寬闊的心境。

他可能失去自信,也可能被磨得無動於衷。所以,對孩子說話時,我學著思考少用禁止的否定句。


---- 分隔線 ----

嬰幼兒都有強迫症,喜歡不厭其煩地重複自己學會的行為,我們家的小欣也是同一款啦..



蔡穎卿女士還有一系列專欄文章在以下連結處可以找到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ubutsai&category_id=11150215
部落格的新文章也可圈可點呢 ^^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ionagarden 的頭像
    fionagarden

    九重葛的花園

    fiona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